一些热门的文化综艺节目,包括《国宝》和《每个宝藏都讲一个故事》,重新燃起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了解中国文化的渊源和魅力的新途径。
由于文化遗产在维护中华文明以及增强民族自豪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年的两届会议见证了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成员对保护,利用和发展文化遗产问题的热烈讨论。 [特别报道]
在探讨如何根据中国国情适当保存文化遗产方面,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表了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柱说,文物可以在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和脱贫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许多文物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可以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以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这样,可以逐步实现文物的潜力。
人大代表,国家美术学院中国油画研究院院长杨云飞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画家,我经常去一些偏远的村庄,从仍然保存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自然环境中绘画。但是令人沮丧的是,越来越多的村庄,尤其是其古老的建筑被荒废了。”说过。
关于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杨致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在保护古村落外观的同时,建立一些相关的文化旅游基地。第二,通过开设传统手工艺培训机构并聘请当地手工艺人来拯救濒临灭绝的传统手工艺。第三,促进当地的传统节日和仪式,将传统文化基因传给后代。
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中国文化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带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扶贫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增强。
2015年,文化和教育部启动了一项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研究和培训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有将近48,000个继承者从该计划毕业,并增强了他们的能力。
自2016年3月以来,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全国逐步建立了10个传统文化艺术工作站,以推广传统手工艺。这些包括刺绣,木雕和漆艺。迄今为止,这些站点已开发出1000多种产品并投放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工艺的创新转型。
由于近年来采取了所有这些有效措施,文化已成为有针对性的扶贫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今年的两次会议上,来自中国西南贵州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杨长琴讲述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帮助当地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
这位27岁的老人是省级竹编的传承人,并且已经从事这项艺术创作已有10年了。为了帮助当地的竹农,她从2014年开始在自己的家乡提供竹编培训课程,自那时以来,已有近1,000名贫困的当地人报名参加了培训。现在,杨的竹编公司已经为20多位当地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其年销售额已超过300万元人民币(47.3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