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撒马尔罕郊区的荒野中,一排排中国国旗旁边的临时房屋引人注目。
自2013年底以来,这里一直是中国考古人员的家,地点可能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或古老的大月至(Rouzhi)游牧民族的迁徙路线上的一站。
中国研究人员与乌兹别克斯坦同事一起,努力挖掘遗骸,并把越月越大迁徙中的记忆拼凑起来,以恢复中亚历史遗失的一部分。
恢复中亚历史
西安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所首席考古学家王建新说:“越战越远的人走到哪里,是历史,人类学和语言学的共同话题。”
在2000多年前,为了寻找他们的踪迹,中国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学家联合团队在中亚国家和邻近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事发掘工作。
古代的游牧民族是岳志人的分支。岳志人是生活在现代中国甘肃省西部的中国历史上最早报道的民族。
关于其下落之谜的答案还涉及中亚国家的民族血统和组成。
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他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土和石冬季定居点。
7月,他们发掘出一个大型的古墓,在主要的墓室里发现了嵌入金黄色的绿松石饰物以及雌性遗骸。
尽管他们的研究表明,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墓葬是由岳治时代的同时代的康居人建造的,但这些发现有助于绘制这两个大国当时的领土,缩小了大岳治人可能迁徙路线的范围。
为世界考古学和历史做出贡献
由中国汉高祖皇帝派遣使者与大月至在西方寻求军事同盟的特使张谦,在经过长途旅行的磨难之后,最终经由康居抵达了他们的土地。
像这个中乌合作项目一样,中国历史记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线索,以帮助更好地恢复和了解东方历史。
关于考古发掘,众所周知,理论和工作方法可能相似,但是如何解释和确定发掘的事物涉及更多,例如历史知识,文化和习俗以及思维方式。
北京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陈玲说:“人的因素在这门科学中更为重要。”
他说:“有时确实会发生错误。”他引用苏联人在1950年代丝绸之路站点上误读了中国屋檐瓦和平铺式屋面瓦的情况。
陈说,由于对中国建筑的无知,一个佛教寺庙遗址被恢复为清真寺,并且“随后将导致一系列混乱”。
陈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考古合作不断增加,他认为中国研究人员为东方历史的恢复和世界历史的解释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服务腰带和道路
对于中国研究人员而言,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联合项目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它强调了“一带一路”旨在共同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要素。
最重要的是,张谦在中国古代的外交使团促成了如今被称为“丝绸之路”的繁荣贸易路线。
王说,除了分享成果外,乌兹别克斯坦人对出土文物的所有权以及双方全程参与发掘和研究是指导考古合作的原则。
挖掘时也要做好保护。
中国专家称这种考古发掘是“负责任的”。
该倡议路线的乌兹别克部分以外,也正在进行类似的联合项目。例如,从蒙古的古老匈奴游牧民族,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非洲的埃及和肯尼亚寻找遗骸。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伟说,文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进人民之间了解的桥梁。
王说:“考古学家有责任推动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